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龙氏精髓 > 详细内容
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发布时间:2013/2/4  阅读次数:8747  字体大小: 【】 【】【


摘要:以前普遍认为,颈椎病发病原因是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但是脊椎的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的轻重均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我们研究证明,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椎小关节错位(displacement),比脱位(dislocation)、半脱位轻,目前尚无诊断标准(临床和放射学诊断)。

脊椎小关节错位可有5种类型:①左右旋转式错位。②左右侧摆式错位。③前后滑脱式错位。④倾位仰位式错位。⑤混合式错位。

椎间关节错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间孔的变形变窄,经准确和轻巧的正骨手法纠正后,能恢复到正常或代偿范围,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每个脊椎病患者的代偿功能,与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横径相关,与椎间孔的纵径无关,故老年性脊椎退变,椎间隙变窄,其椎间孔虽纵径变短,椎间孔由椭圆形变成圆形,仍能代偿而不发生颈椎病,反之,年轻人无明显的脊椎退变,因外伤或姿势不良引起椎小关节错位,导致脊椎病的发作。

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等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占有一些空间,如无椎间关节错位,多能代偿而不发病,若有错位发生,同等的错位程度,则比无上述病理改变者,临床症状更重。正骨手法纠正错位关节,能恢复到代偿范围,取得临床治愈疗效。

椎间盘突出症(颈、胸、腰),以往认为推拿能治愈的机理为a,使突出物还纳;b,将神经根位移,避开突出物;c,将突出的髓核推破而减压。自从有了CT、MRI后,这些推理巳被否定。我们的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部位,都并发有椎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比传统手法轻巧、安全) 将错位复正,使椎管和椎间孔恢复到正常范围后,使其恢复到能代偿的范围,故临床疗效显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术治疗。




众所周知,“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X线片显示往往不一致”,也即是说, 脊椎的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的轻重均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这是近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我研究所1969年研究这一难点时,总结两例重症颈椎病者的漏诊教训中,开始发现椎小关节错位在X线照片中虽已显示,但被误认为属摄片时的体位不正所致,而使颈椎病诊断被排除。


脊椎病(颈、胸、腰、骶)的临床诊断标准仍以症状、体征及X线照片(CTMRI)为主,排除结核、肿瘤、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外伤者排除骨折和脱位。目前脊椎病的X线照片诊断标准,是以有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作为脊椎病的诊断依据。脱位、半脱位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而椎小关节错位比半脱位轻,放射诊断,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这是漏诊的关键原因。

随着脊椎病相关疾病诊治课题的深入研究,尤以经过100(分五个年龄组) 正常人的颈椎X线照片的测量取证与100例病者颈椎X线照片对比分析,特别是通过动物实验的验证,使我们认识到椎小关节错位是脊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脊椎病除外伤直接致病者外,大多数由慢性劳损、老年性退行性变、内分泌紊乱、体质虚弱等基础病因,导致椎间失稳,在一定诱因下,引发椎间关节错位而发病。老年性脊椎退变使椎间隙逐渐变窄,椎管内外韧带相对松弛或成皱折状,椎间孔纵径变短,由椭圆形变为圆形,如椎间关节功能良好者,椎管、椎间孔和血管通道仍能代偿而不会受损害,不致伤害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这是许多老年人健康状态良好,而未患脊椎病的原因。反之,无论是何原因造成椎间关节错位,不论错位类型,使椎管、椎间孔横径变形、变窄,达到一定程度而失代偿时(各人的代偿范围与先天性脊柱中的神经、血管通道宽窄相关),即会发病。人们因外伤(婴儿因产伤)发生的脊椎病,早期尚无退行性变,临床症状重而X线片难有退变性的表现,这就是“不一致”而被漏诊的主要原因。相反,不少临床上经手法治愈的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骨质增生的患者,复查X线照片、CTMRI,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其突出物形态变化不大,或依然如故,证明临床疗效是手法将错位关节复位,使椎管和椎间孔容积恢复到代偿范围,解除了骨性压迫而收到临床治愈的疗效。我所收治一名颈椎病者,女,51岁,误诊为神经官能症31( 20岁发病 ),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被迫提前因病退休,以往曾摄颈椎X线照片,排除颈椎病(无退行性变),直到50岁后,颈椎退变在X线片显示有了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后才确诊颈椎病,来我所诊治,很快获得治愈。

近年国内、外有专家巳重视脊柱失稳的研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我国周秉文教授专题总结出“脊椎失稳症”,提出五种失稳病因:①外伤性;②退变性;③医源性;④病理性;⑤先天性。(引自《实用脊柱病学》);张长江教授在研究颈性视力障碍中,将恒猴颈椎人工移位与人工切除颈上交感神经节,作对比观察,证明颈椎移位、复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不少学者在研究我国医学手法过程中亦巳充分证明,临床上大多数脊椎病应用手法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

椎小关节错位(displacement),比脱位(dislocation)、半脱位轻,目前被称为滑椎或关节功能紊乱。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脊椎关节功能紊乱”,在临床上的症状,是可以在患者改变体位而使症状消失的。而“脊椎关节错位”,患者改变体位只能使症状减轻一点,而不会消除,由此可见,椎关节错位比关节功能紊乱重,又比半脱位轻。脱位、半脱位和错位,都会造成脊柱力学失衡,将引起其上/下相关的脊椎发生病理性(退变加速) 变化,发展成脊柱侧弯或推间盘损害。脱位和半脱位在放射诊断有明确的标准,而错位目前尚无诊断标准(临床和放射学诊断)1969-1989年间,我院脊椎病研究小组成员(骨科、放射科、康复理疗科)为此进行了两项科研:⑴ 100例正常人的颈椎X线照片分析研究(魏征、赵文勉、闫书臣、马永贞、龙层花) ,巳有论文在《人民军医》1980·10期发表;⑵颈椎小关节错位,X线平片观察(魏征、罗淑琦、龙层花)。结合1976年进行为期半年的“颈椎病与相关性病症的解剖学研究结果(龙层花、广医解剖教研组)

1)脊椎小关节错位可有5种类型:①左右旋转式错位。②左右侧摆式错位,其下位椎的上关节突或钩状突将移向椎间孔内,能导致患侧椎间孔变形变窄,孔内横径比其上或下一个椎间孔<1/3时,神经根可有刺激症状,随体位改变而症状可时轻时重;<1/2时,将有持续性根性损害症状,随体位改变症状可稍减轻或加重,此种情况在颈椎45°斜位片可观察到。③前后滑脱式错位。④倾位仰位式错位,若椎体滑移的程度大,将损害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损伤、钙化、皱褶、肥厚),导致椎管矢状径狭窄。⑤混合式错位,兼有上述损害。

2)椎间关节错位造成的椎管和椎间孔的变形变窄,经准确和轻巧的正骨手法纠正后,能恢复到正常或代偿范围,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3) 每个脊椎病患者的代偿功能,与其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椎间孔横径相关,与椎间孔的纵径无关,故老年性脊椎退变,椎间隙变窄,其椎间孔虽纵径变短,椎间孔由椭圆形变成圆形,仍能代偿而不发生颈椎病,反之,年轻人无明显的脊椎退变,因外伤或姿势不良引起椎小关节错位,导致脊椎病的发作。

4)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等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占有一些空间,如无椎间关节错位,多能代偿而不发病,若有错位发生,同等的错位程度,则比无上述病理改变者,临床症状更重,在1710例颈椎病统计中,因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等病因直接引发的(无关节错位) ,只占18.9%,而有这些退变又因关节错位才发病者,则占36.93%。正骨手法纠正错位关节,能恢复到代偿范围,取得临床治愈疗效。

5)椎间盘突出症(颈、胸、腰),以往认为推拿能治愈的机理为:a,使突出物还纳;b,将神经根位移,避开突出物;c,将突出的髓核推破而减压。自从有了CTMRI后,这些推理巳被否定。我们的研究证明: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部位,都并发有椎关节错位,正骨推拿(比传统手法轻巧、安全) 将错位复正,使椎管和椎问孔恢复到正常范围后,使其恢复到能代偿的范围,故临床疗效显著,90%以上患者,能免除手术治疗。

                                                                       

                             (摘自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三步定位诊断法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蜀ICP备190419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