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胸椎 腰骶椎 > 详细内容
正骨推拿为主综合治疗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3/2/22  阅读次数:7889  字体大小: 【】 【】【

      (段俊峰、宁俊忠、王正和、宋文欣)

    【摘要】

       目的  以正骨推拿手法纠正脊椎错位,并辅以水针治疗脊椎失稳,从而达到治疗脊性心律失常的目的,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69例药物疗效不佳且伴有颈、胸椎错位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础上,应用正骨推拿手法纠正错位的颈椎或上胸椎,超短波治疗脊柱部位的无菌性炎症,注射水针消除脊椎或椎旁软组织的劳损以及稳定脊柱,巩固疗效。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

        结果  正骨推拿水针治疗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82.6%,97.l%)均较对照组(40.0%,71.7%)为高,经统计学处理,p<0.001。

        结论  与脊椎相关的心律失常多由颈椎或上胸椎小关节错位而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常规药物疗效不佳,而应用正骨推拿手法结合水针治疗相关脊椎,恢复植物神经功能,能有效治疗此类心律失常。

       

       临床上发现,不少心律失常患者经反复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这些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在治疗脊椎病后好转。自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  我们应用以纠正脊椎错位为主的正骨推拿手法,结合超短波治疗与脊椎相关的心律失常6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数据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治疗组为伴有颈椎或上胸椎错位的心律失常患者69例,均经本院或外院心内科确诊,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电图、X线照片和心脏B超检查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病变。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20~73岁,平均33.6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2.5年。颈胸椎X线摄片:颈椎有小关节错位或节段性失稳者46例,T1—T5椎小关节错位者23例,颈椎和上位胸椎有不同程度的退变、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

       对照组60例中,男29例、女3l例;年龄21—70岁,平均32.3岁;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辅助检查等方面均具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组:在口服抗心律失常和活血祛瘀药物(复方丹参片4片,每日3次,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口服)的基础上加用正骨推拿综合治疗:

       (1)颈椎有旋转式错位者用摇正法纠正;有前后滑脱式错位者用推正法纠正;有侧弯侧摆式错位者用侧卧扳按法纠正。

       (2)有椎间狭窄者加用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牵引在Q4型牵引椅下进行,牵引重量14~20kg,每次15分钟。可在牵引下加用手法治疗。

 (3)手法完成后给予超短波治疗,电极前后对置放于胸背部,温热量,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有脊椎失稳者应用10%葡萄糖液20ml+复合维生素B液2ml,与棘突间或两侧椎板处注射,隔日1次,以稳定脊椎和巩固疗效。    

       对照组口服活血祛瘀药物,种类和服用方法同推拿治疗组,根据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分别给予心得安10~20mg,3次/d;心律平0.2g,3次/d;慢心律0.2g,3~4次/d;或乙胺碘呋酮0.2g,3次/d,等治疗。

       3.疗效评定标准

       优:心悸症状消失,心律恢复正常,颈背部压痛消失。

       良: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颈背部压痛大部消失。

       可:心悸症状好转,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颈背部疼痛好转。

       差: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检查无变化或曾有好转,但短期内又复发者。


       结果

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结果见表36。



        推拿综合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检验X2值=16,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正骨推拿纠正脊椎错位结合超短波综合治疗此类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讨论

       心律失常除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者外,尚有不少患者是心脏以外的病因引起的,一般称为心外性心律失常。

         在心外性心律失常中,最多、最常见者是由颈椎或上胸椎病变引起。颈椎或上胸椎骨关节的增生、退变、椎间隙变窄,一方面导致椎周软组织如韧带、肌肉、筋膜等相对增长而松弛,形成迂曲、皱褶;另一方面椎周组织的松弛导致椎关节失稳、错位;而失稳处又易形成增生、骨刺;软组织的损伤、劳损及其继发的病理变化如无菌性炎症、肌肉痉挛、软组织挛缩等都可以使椎管内外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而引起复杂的交感神经症状。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其低级中枢在胸1至胸5脊髓侧索细胞柱,由此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出椎间孔,然后上行到达颈部。在上、中、下颈神经节内换神经元或发出节后纤维,分别组成心上、心中、心下神经到达心脏神经丛而支配心脏。及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上有脊膜反枝进入椎管,分布于椎管内外的结构中。脊椎退变、失稳错位可使椎间孔变窄;椎周软组织的病变、骨质增生突入到椎管椎间孔内;这些因素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椎管内外或走行于椎间孔内的交感神经成分,而引起不同形式的心律失常。

       我们曾在动物实验中用镊子夹持受试动物的颈神经根,立即出现了心律失常,松开镊子后心律逐渐恢复,再用银夹夹持神经根,出现同样的结果。证实了颈神经根内有影响心脏功能的交感神经成分。应用正骨推拿、牵引方法纠正脊椎关节错位,使变窄的椎间隙增宽,椎周软组织得到调理;超短波作用深透,可以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软组织痉挛,改善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以上措施从不同侧面解除了对心交感神经的机械的、化学的刺激,是直接对因治疗,因而疗效较好。魏征等人发现在对错位颈椎进行正骨推拿纠正错位后,于颈椎后方和两侧注射由葡萄糖液和复合维生素B液组成的水针,能在短期内稳定颈椎,防止症状复发。

我们在治疗中也发现,局部注射水针不但能在局部软组织中造成人为的水肿区,短期内起到内固定作用,10%的葡萄糖液还有营养、消肿、缓解疼痛的作用。

据观察,上位颈椎错位,病人发生心律紊乱、室性心动过速与心悸;下位颈椎错位,病人发生心动徐缓;颈胸交界处错位,病人易出现心房纤颤;胸3一胸5错位,病人易发生房性、室性早搏及传导阻滞。本组病人也基本符合此规律,其中13例有窦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在纠正颈1一颈3错位后症状消失;7例心动过缓者在纠正下颈椎错位后痊愈;19例室性早搏或传导阻滞患者颈胸交界或上胸椎处有压痛和错位,治疗后心律复常。

       因颈椎或上胸椎病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上诊断虽然较容易,但往往查不到病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应想到脊椎病因,积极检查脊椎,应用手法纠正脊椎错位、超短波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可以收到较理想的疗效。


                                                                                 (摘自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蜀ICP备19041946号-1